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要闻 >

全国仅4项!浙江新添一处世界级遗产一起来“云

发布者:xg111太平洋在线
来源:未知 日期:2022-10-08 07:38 浏览()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瓯江支流松荫溪上,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灌溉农田面积3万余亩。

  工程体系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及防洪工程。灌区内分布有众多与渠系相通的调蓄湖塘,工程组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系网。

  它山堰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镇上,是具有1180余年历史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它的兴建,使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灌溉面积由始建时的“数千余顷”,扩大至现在的20余万亩。

  水利考证发现,它山堰拦河坝为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其坝底倾向上游,倾角为5度。这一倾斜度使坝体水平抗滑稳定性提高一倍,较近代坝基倾斜理论提出早1000余年。

  诸暨赵家镇泉畈村的桔槔井灌工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是以桔槔-水井-渠道构成的灌溉工程,也是我国最早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工程形式,在战国时期已经见诸记载。

  20世纪以来,这一古老的灌溉方式陆续消失,而赵家泉畈村、花明泉村等村庄,仍然保留着最完整的井渠灌溉工程体系。据统计,现在泉畈村的井灌核心区还有古井118眼,灌溉面积400多亩。在旱季,村民仍然会用提上来的井水灌溉水稻、樱桃等农作物。

  太湖溇港水利系统始建于春秋时期,源于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姜席堰位于衢州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山头里自然村灵山江上,创建于公元1330年至1333年。

  姜席堰枢纽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泄洪冲沙闸、渠首进水闸5部分组成。其选址于灵山港从山区过渡到平原的咽喉位置,确保了其下游平原最大农田面积的自流灌溉。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其以引水灌溉为主,是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

  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归隐此地首筑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

  其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为表彰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供奉庙宇百座之多。

  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分享到
推荐文章